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來自婦聯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建議,中小學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并作為必修課貫穿義務教育全程。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肯定會困擾,我為什么活著,人生意義何在?!辟⌒略谡{研中發現,青少年的生命觀不容樂觀,大多數中小學生對生命的態度積極樂觀向上,但有18.2%的學生偶有輕生的想法;對“自殺”現象有20%左右的學生持可接受的態度,有20%左右的持“說不清楚”的態度。
佟新認為,加強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是當務之急,而現實中,家庭和學校皆缺少有效的生命教育課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重視不夠。她調研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只有15%的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偶爾涉及生命教育的內容”;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和比較重視生命教育的占55%左右;在教師中,有21.24%的老師經常給學生講解與生命相關的知識或案例,偶爾提及的老師占50.03%,近25%的老師從未提及生命教育。
在她看來,學校教育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具有其他教育和活動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為此,她建議生命教育應為必修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學期至少2-4小時,并貫穿義務教育的全程。選擇部分基礎較好、條件較成熟的學校系統地開展中小學生生命教育課程的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以利于全面推廣;對開課有困難的學校,應根據學生需求,選取關鍵問題,進行專題講座。
佟新認為,生命教育內容十分廣泛,至少應當包括人生觀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急救常識教育、生命關懷教育和死亡教育等。
“生命教育與其他教育不同,學生參與是重要方式?!辟⌒抡J為,生命教育的方式不僅是課堂教育,而需要多渠道,采取生動的教育方法,比如生活實踐課程、生存技能專題訓練、生命教育課程、心理咨詢與輔導、人生價值討論課程等,特別是發生突發事件時增加生命知識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