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基〔2019〕13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科協,廣東實驗中學、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東省推進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東省教育廳
2019年4月30日
廣東省推進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一)加強辦學條件建設。各地要根據人口發展趨勢、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人才需求狀況,堅持普職比大體相當,合理規劃普通高中學校布局。適應高考綜合改革需求,組織開展普通高中基礎辦學條件評估,摸清底數,科學測算,找準缺口。根據辦學標準因地制宜新建、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校舍和附屬設施,配齊必要的教育教學儀器設備,同時指導學校充分挖掘潛力,更加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現有資源,確保滿足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需求。優化征地報批手續,對列入年度建設計劃的普通高中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聯審或“一站式”審批,相關規費按照“能減則減,能免則免”原則,落實優惠減免政策。加大對實施走班制教學基礎辦學條件不足的薄弱普通高中的支持力度,通過全面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確保到2021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
(二)提高優質學位供給水平。分類指導普通高中全面創優,實施薄弱普通高中辦學水平提升計劃,使之達到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實施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再提升專項計劃,重點支持一批達到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標準的學校提質促優,使之達到優質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規范管理,促進民辦普通高中健康發展,不斷提高辦學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教育需求。
(三)努力解決大班額和超大規模學校問題。各地要制定消除大班額和減少超大規模學校的措施辦法,建立工作臺賬,健全大班額和大規模學校監測和長效防控機制,強化督導檢查,確保取得實效。從2019年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一年級起,采取有效措施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到2021年秋季,確保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四)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國家有關要求,修訂中小學教職員編制標準。各地要根據普通高中編制標準及時核定普通高中教職員編制。在現有編制總量內,進一步盤活事業編制存量,優化編制結構,采用多種形式增加普通高中教師總量,優先保障普通高中選課走班、分層分類教學的師資需求。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教師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不斷加大市級統籌力度,逐步建立“市域統籌、以市為主”的普通高中教師調配和教師交流輪崗機制,解決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支持普通高中結合學校實際采取多種形式引進高層次、緊缺學科教師。深化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普通高中教師崗位特點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突出教師師德表現、工作績效、能力水平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不簡單用升學率、學生考試成績等評價教師。完善績效工資制度,科學制訂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充分考慮課時、崗位工作量、崗位職責和教師專業素養等因素,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有效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新師范”建設,精準對接我省普通高中教師隊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需求,提高師范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匹配度。實施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大力提升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的普通高中教師比例。鼓勵有教育碩士授權點的高校與省內師范類院校開展教育碩士的聯合培養工作,逐年加大教育碩士的培養規模。認真組織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的全員培訓工作,提升校長辦學治校、推進課改教改的能力,提高教師課程執行力和教育教學水平。充分發揮省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的示范輻射作用,打造一支引領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種子”教師隊伍。
(六)加強教研員隊伍指導能力建設。各級教研科研部門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準在實踐中轉化落地等新課程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化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和完善教研隊伍建設,健全教研員培養培訓制度,積極推進普通高中教研模式創新,充分發揮教科研力量,不斷加強對普通高中教學及課程改革工作的專業支撐和指導。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七)推進學校教學改革。落實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指導學校積極探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和基于學業質量標準的教學評價方式。進一步創新育人模式,建立完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創設與生活關聯、任務導向的知識情景,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和啟發、討論、參與式教學,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優化課程結構,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增加選修課程比例,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建特色鮮明、豐富多樣的課程體系,提高課程的選擇性和適宜性。
(八)推動課改實驗區和特色學校建設。支持普通高中學校以課程為載體,培育辦學特色。圍繞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遴選設立一批普通高中課改實驗區、特色示范校,探索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和學校有效推進課程改革的實踐模式,及時總結和宣傳推廣實驗區和特色示范校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考試評價、教師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著力構建富有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及管理機制,推動形成普通高中學校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的新格局。到2021年,建成100所人文、數理、科技、藝術、體育等特色示范高中。
(九)改進教學組織管理。各地要指導學校開展分類分層教學,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選課走班,建立行政班和教學班并存并有效運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合理安排教學進度。課室富余、師資充足等條件成熟的學校開展大走班;條件相對滯后的學校先開展小走班,逐步向大走班過渡。加強選課指導,確保教學組織有序開展;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涯規劃指導,開設內容豐富的生涯規劃課程,探索學生生涯體驗的多種途徑,全面推行全員育人導師制,做好學生發展指導。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普通高中選課排課系統,方便學生選課。推進普職融通,探索實現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共建共享。
(十)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注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與高考綜合改革統籌銜接,推動教、考、招、培等各環節形成育人合力。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校內評價或考試均以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依據,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察。加強學業水平考試命題人員培養培訓,確??荚嚸}方向、內容和要求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加強過程評價,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評價模式,關注學生成長過程,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省統一建設開發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平臺,各地要指導學校、師生正確運用信息平臺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確保真實、客觀、可信。
四、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十一)積極探索高等院校與普通高中協同育人機制。繼續實施英才計劃。支持高等院校和普通高中聯合開展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研活動,共建共享教育資源。以特色課程建設為載體,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為重點,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通過高等學校和普通高中合作共建,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培養高中學生的職業意識與專業興趣,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有機銜接的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十二)建立高校與普通高中教師交流互訪制度。高校與合作普通高中要建立普通高中教師訪學制度,普通高中學校有計劃地選派骨干教師到高校訪學進修,高校要為訪學進修的普通高中教師提供必要幫助。鼓勵高校知名教授進入普通高中講學授課或指導學生發展。支持高校與普通高中合作組建教學科研團隊,聯合開展課題研究。
五、提升融合創新水平
(十三)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的理念重塑、流程再造、模式重建、結構重組。深入推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改革,探索基于互聯網+云班、網絡學習空間的新型教學模式,構建精準、個性的新型課堂,實現教與學流程再造。加大“互聯網+”條件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推動教育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積極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跨學科學習,鼓勵與高等學校、知名科技創新型企業合作建設創新空間,開展STEAM/STEM、項目式學習等新型教育模式,培養“互聯網+”跨界創新人才。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管理業務的數字化改造,開展跨部門、跨系統的協同管理,推進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治理模式創新,利用大數據開展高中學業質量、教師發展、區域教育發展監測和督導評估,對教育教學進行持續性改進,實現師生共治、家校共治、社會共育。全面推進高中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綜合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社交網絡、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構建可感知、可診斷、可分析、可自愈的智能感知環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學空間,形成以智能環境為支撐,以融合創新為核心,開放協同的現代化校園生態。
六、有序推進合作交流
(十四)有序推進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合作平臺和僑務渠道,有序推進開展區域層面及學校層面的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學校與國外學校結對交流,建立校際交流合作長效機制。積極開展粵港澳臺校際教育教學及師生交流活動,推進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施國際理解教育,開展學生雙向交流活動,增強學生國際文化體驗,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選聘合格國(境)外教師擔任專兼職教師。積極支持教師、校長參與國際間教育科研合作及中長期培訓,有序引進國(境)外優質資源,優化課程實施,促進自身課程體系建設。
七、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凝聚共識,系統謀劃,完善措施,強化保障,充分調動部門和學校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普通高中辦學水平、育人質量全面提升。
(十六)明確職責分工。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主動作為,落實責任。教育部門要積極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強組織籌劃和協調,指導學校抓好各項工作落實。機構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及時核定普通高中教職員編制和崗位,加強教師隊伍統籌管理,為學校配齊配足教師。發展改革部門要將推進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支持符合條件的學校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建設。財政部門要建立完善經費投入機制,支持新改擴建普通高中學校,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建立并落實生均撥款制度。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科學分析測算教育設施用地供需狀況,解決普通高中新改擴建教育用地問題。
(十七)健全經費保障。各地要落實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普通高中投入機制,結合實際制定出臺地方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健全普通高中生均撥款制度。根據培養成本和經濟發展水平、學生資助水平、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調整普通高中學費標準。優先化解普通高中政府性債務風險,保障學校正常運轉。建立和健全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建設和維護經費制度。健全助學制度,完善和落實普通高中學生資助政策,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雜費,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十八)強化督導評估。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教育督導評估機制,將普通高中納入教育綜合督導、經常性督導范圍,把普通高中全面提升工作作為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估重要內容,督促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履行教育職責,促進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